2025年01月11日

观察与思考| 旅游热、断亲潮折射出:身体与精神的时代转变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02月17日 21:48 |
播放

春节各大旅游点爆满,统计显示火热旅游目的地主要在高铁两小时以内城市圈,杭州等城市酒店的预定量更是相较去年增加了五成。这意味着,过去一年的经济,几乎只有在旅游业上才能感受到满满的热情。然而,旅游热并不是自古有之,旅游业的火爆是近几年的事。

这意味着人们消费观念在改变,随之而来的是个人生活观念的变更。

什么是旅游呢?按照传统说法,就是花钱看热闹。费时费力赶到一个地方,不仅要花费门票,还要花费油钱,住宿钱,吃饭钱,就为了看一眼古建筑,看一眼山山水水,最后什么也没得到,既没有长二斤肉,也没有让自己添什么值得炫耀的东西,仅仅是为了看几眼。这是那个时代的特有观念。

旅游在传统观念中,的确只是富人的专利,对于生存在贫困和苦难中的人来说,旅游是一件完全没有必要的东西。在我的童年,刚刚告别公社化的时代,生活中的一切衡量标准都是生存,这一年收入了多少小麦,多少玉米,年终的小麦是否够吃。提供生存之需的粮食成为衡量这一年好坏的指标。那个时代的春节,唯一的意义是可以不干活,还可以吃上几天肉。我们家每年的春节都会蒸上够吃一个月的馒头,炸上够吃一个月的丸子,剁一大盆饺子馅。遇上天气转暖,馒头丸子都会发霉,饺子馅也有馊味。但是第二年仍然会这么做。为什么呢?因为被苦难折磨怕了。这种情况下,谁还会出来旅游,这不当饭吃的消遣,显然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

为旅游热奠定基础的主要有几方面:

首先是苦难的减少。
自然灾害、瘟疫和社会失序完全成为历史,尽管偶尔也有自然灾害,但是已经不足以撼动大家的乐观心态了。并且自然灾害也是地方性的,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帮助之下,不再像过去那样其破坏力已经小很多。

其次,城市化的进程,让人们脱离了土地。不再靠天吃饭,把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束缚于土地之上的人们,他们的收入是不确定的,对未来没有乐观预期。因此他们也不会对自己进行文化消费,仍然是保守消费。土地的收入往往是恒定的,很难有大的突破,即使个人付出再多的努力,产量和效益也很难提升。而城市打工则不同。

第三,出行的方便。 这不仅包括在出行工具上,也包括方便的路线规化地图。现在汽车基本普及,很多家庭都能承担得起汽车出行的成本。此外目的地路线也随着导航的普及而变得便捷。过去出门到一个城市,需要在进入该城市的入口找一个带路人才能抵达,现在根本不需要,打开导航,他会规划最优路线。

最终城市化的进程成为改变一切的关键。正是工业基础上的城市化,带来了打工潮。而正是打工潮为离开农村带来了机遇,从而让更多的人在城市居住。

城市化带来消费观念的转变。成长于苦难时代的人,一切都以生存为标准来衡量。而当生存问题解决之后,个人的精神如何满足,就被提上日程。吃饱了没事做,显然是空虚和无聊。因此精神娱乐的满足这一点同样是随着农村生存状况的好转而慢慢兴起的。一开始是电视的普及,虽然它可能是黑白的,但是在改变人们的观念,扩展人们的视野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接着是VCD放映机,先科VCD放映机几乎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接着是摩托车和移动通讯。关键的节点又来到了智能手机的普及。正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导航和网络消费走进生活。从而带来生活的改变。

一方面是人们对未来预期由悲观到乐观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自我认知的改变,以前是为了身体考量,现在是为了精神的满足。这种转变集中表现在消费观念上。

过去一年,从淄博烧烤,到哈尔滨的小土豆热,再到春节各地旅游景区的爆满,是人们在寻求精神娱乐的满足之路上越走越远。即使是过去满足身体的饮食,现在也要讲究这饮食中文化和个人体验。如果过去的人更加注重象征集体的家族,把自己完全依附在家族集体中,那么现代的人则相反,他们正想方设法脱离家族,脱离亲戚,因为他们更注重个人的体验,个体的自由。因此在这样一种的变革之下,断亲潮也就成为必然。

与旅游热同时兴起的是断亲潮;是晚婚乃至独身潮,以及各种搭子,甚至婚姻搭子也开始出现;是春节不愿意回家的越来越多;是想脱离那个传统的熟人亲戚网络的人越来越多。独立个体越来越注重个人体验的背景下,传统教会同样正在经历类似的过程。

传统教会的文化是建立在苦难的社会背景之下,因此他强调集体主义,而不太提倡个体的个性张扬。他提倡传统的生存逻辑,维护传统的伦理价值,对未来对世界都持一种悲观的观念,因此他维持的还是传统的生存逻辑。而现代年轻人则完全不同,他们持有的是个性,是个人幸福体验,是个体不受传统约束的自由。

如果说传统伦理是悦人,凡事都要按照他人的标准和安排,那么年轻人则主打悦己,凡事都考虑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两种观念的冲突,如正在上演的断亲潮一样,也会出现断教潮,与传统教会断绝,而寻找适合自己的教会或者团体。这是时代的趋势,也是不可逆装的历史发展逻辑。


图片来源geralt via pixabay.com


欢迎通过邮件联系作者:lidaonansir@163.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